在一个城市里找到一个菜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在外观上没有任何东西引人注意。它不像声称自己就是城市中心的万达广场那样不克制,菜市场深藏不露,可是它的内部却开朗明亮,直接面对每个人的生活。 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它的菜市场看一看?;蛐硎芰诵∈焙蚰棠檀腋霞挠跋?,我总觉得菜市场浓缩了社会百态,它是以区域为基础构建的熟人社会,不过,由于区域的辐射半径超出了人们了解每一个细节的能力,因此,菜市场在生疏中形成的熟悉不会过度紧密,而是具备了恰到好处的距离。 青岛是我的长期居住地,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菜市场,它原先在镇江路,后来区域拆迁搬到了延吉路快要相交到长春路的地方了。这个菜市场里面,四季水果、时蔬粮油都有,当然少不了新鲜上市惊新味的蛤蜊和鲅鱼;去的次数多,我渐渐习惯了去一个固定的摊位买葱和姜、去另一个摊位买油和面…… 菜市场起初都是自发形成的,就像乡村的集市一样,只不过城市对菜市场有更多约束和功能要求,于是在约定俗成以外还有其他需要遵循的规矩。所以,城市里的菜市场通常很大,无所不包,差不多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用品。实际上,日子久了,每个人在菜市场里都会有自己的购买路线,买什么不买什么,直奔哪个摊位绕过哪个摊位,一年又一年,极少有突然口味的变化。 |
||
到了其他城市,菜市场就变的新奇起来。熟悉的摊主不见了,而且不同摊位的进货方式还不一样,甚至蔬菜水果摆放的样子也各有特点,加之不同城市有着明显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细细琢磨,从菜市场的氛围大概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样子。 去年,我出差上海、北京、昆明期间正好有时间经过当地的一处菜市场。上海和北京的菜市场都是朋友带我过去的,一个在普陀区香樟路的黄昏,一个在西城区幸福大街的清晨,除了日光的饱和度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商品归类摆放的规格和方式了。为了更好地把蔬菜瓜果呈现给顾客以增加吸引力,贩卖者会以形状、大小、色彩为依据把商品区分,美感阵序就足够诱人。虽然最终的差别也要体现在价格上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给予的感受,仿佛艺术家创作艺术品那样。 在昆明所见的菜市场就大有不同,它更像一个集市。我在这个官渡区的集市上买了一盒烤豆腐,骰子大小的豆腐被微火烘烤着,控制豆腐火候的年轻师傅低头前倾像捡东西那样把豆腐夹起来又放下,没有轮到的豆腐则白嫩嫩杵在一旁候场。因为藏身于城市内部的村庄里,这个菜市场以村庄的街道为依托,每一个摊位像流觞曲水中的酒杯一样自然。如果不考虑时空的要素,单就感受而言,这个集市与青岛的黄岛路很像,它们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同时,它们又因为光影的缘故与城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
||
不同于街道的随机流动性,不同于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全民性,也不同于商场超市的缺乏交流,菜市场的存在像一个现代社会里的异类,它延续的仍然是农耕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换方式——人与人之间容易形成陌生的熟悉、容易构建简单的信任。 同时,菜市场虽然也建立在现代商业规则之下,但是它并不像标准化的商业交易那样精细,它的精打细算保留了很大程度的人情味儿。也就是说,尽管商品买卖是菜市场主要的空间功能,可是在其中参与的售卖者和消费者在明码标价以外都允许一定程度的讨价还价,一种常见的情形就是——同一个摊主、同一种蔬菜在面对不同购买者的时候会有可以看得到的价格差别,而这种甚至只是分毫的差别往往涉及"情意",而不只是商品促销。 生活总是需要一些能够消化烦恼的空间,虽然菜市场也属于商业范畴,由于其中蕴藏着生活的无限可能和声音的无限放大,置身其中,反倒有种与生活、与自己接近的轻松。而去到一个城市,由朋友带着逛菜市场,才是真正参与了他们的生活,也是久别重逢后最骄傲的拥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