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便利店的增长如此之快,人们对它的期待也随之增加。 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便利店现在具备了提供简易午餐、演出票务的功能,而乡村的便利店不仅提供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还能够完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服务和水电供应。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便利店的丰富已经毋庸多言,由于城市和乡村对产品的要求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互相对比,又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和乡村各自对便利店的需求,催促便利店吸纳越来越多的产品、吸收越来越多的功能,于是,便利店这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变得越来越臃肿。 等待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人的心理,也是便利店密集出现且不计成本完善功能的重点考虑??梢栽ぜ谋浠?,便利店成为社会形态的一个节点。 |
||
事实上,便利店(供销社)从来都是社会形态的节点。 如果把供销社计算在内的话,我记忆中的故乡,迄今为止出现过七个便利店。按照祖辈、父辈的记忆,在无法保证生活供给的时期,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我独享了太多供销社和便利店带来的富足感,既有满足胃口的鱼罐头,也有巨大尺幅的一开纸张。 受物资匮乏所限,供销社几乎汇集了当时最完整、齐备的物资,这些强大的物质形式完成的冲击感对识别一个社会和记忆的节点绝对必要。野夫曾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回忆"了他去供销社打酒的青春记忆,而我迈着小步拎着空瓶去供销社的记忆主要是打酱油。 如今,打酱油已经变成了路过、围观的代名词,可是,打酱油最初确是最具标志性的便利消费行为和时代特征。或许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打酱油才违背了它的原意,成为虚无行为的代名词。 如果不考虑供销社所处的配给制时代,那么,它与现代便利店并无区别——出售商品给大众。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市场应运而生的便利店传承的是供销社曾经的模式:统一供应、统一配送,甚至连货品的价格都是统一的,不考虑不同地点、不同的配送成本以及不同的经济状况。更为细致的相似在于退货机制,便利店延续的仍然是供销体制。 纵观现代社会的便利连锁经济,无一不是如此。退货机制与销售模式同等重要,它决定着商业运营的连贯与成熟。不过,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便利店更强调产品属性,如功效、美味以及各种优点,而供销社隐含的宣传性又带有共通感受的表达,尽管这种感受只是某些程度范围的强化塑造。 表面看,便利店的直接销售对应着商品经济交易的法则,但这并非全部,越是高度发展的商品,越在意表达产品功能以外的情感共鸣。 |
||
现在,没有哪一座城市不把城市本身作为商品对外推介,过往城市强调的功能和与众不同变得越来越廉价,伴随城市发展,人们购买商品的消费过程里,便宜固然是很关键的要素,然而让人心安、让人愉悦、让人产生的同情亲近之心则是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直接对产品介绍以外,城市像乡村数年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那样,也加推情感元素,以求城市作为商品属性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这一层面,城市的人文情怀延续的还是乡村的传统结构。 城市是商品,乡村也是商品。 商业始终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乡村情感元素的介入丰富了更容易促进城市商业发展的剧情和旁白。乡村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它给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有限,应该说,乡村和城市互相改变,由于城市机械化的强大,乡村无法招架城市的量产和规?;灾劣谙绱宥猿鞘懈咭览敌?。 供销社消失了,便利店一拥而入进入乡村。但是,此时的产品配给再也不是商品匮乏时期的标准和单一了,乡村因此变得丰富起来,又因此显得更加贫瘠。 确凿无疑的悬殊对比,决定了人们逐渐远离乡村、接近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