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巴黎、马赛、图卢兹……短短数日间,李克强总理马不停蹄,在欧洲再次掀起一场“中国旋风”。此次访欧之旅活动丰富,亮点众多,多项具体成果为中欧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李总理在此次访欧之旅系统地阐释了中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主张,并取得了有表率意义的具体成果,为中欧务实合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应当看到,随着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迅猛发展,以及中欧各自经济状况的变迁,中欧务实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欧双方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2014年中欧双边经贸额已超过6150亿美元,双方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欧洲经济复苏较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欧双方都具有深化务实合作的良好意愿。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在推进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国际产业格局酝酿调整与重塑,中国制造也在转型升级,中欧务实合作不仅需要采取“大单”模式助推中欧经贸发展,更需要找到能够引领中欧经贸合作的新范式。
此次访问欧洲期间,从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到出席中欧工商峰会、中欧城镇化论坛,从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到会晤法国总统奥朗德、总理瓦尔斯等多名政要,李克强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呼吁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深刻剖析了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动力、突破口等方方面面,充分为欧洲国家释疑解惑,令人感受到中国政府深化中欧合作、携手共赢发展的诚意和决心。
国际产能合作之所以将为中欧合作开启新方向,是因为这一主张顺应了时代要求。当前,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恰逢其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旺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需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直接购买西方高端装备和技术,往往看得见却买不起,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也往往因“高冷”而难以适销对路。
在这一背景下,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集成能力强的中国就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可以提供较高质量和较低成本的制成品,既满足发展中国家建设需求,也能带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和技术出口。三者对接,既可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低成本、可就业、高质量的工业化,也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发达国家出口和就业,一举多得,互利三赢。
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发达国家改造升级的需要,比如欧盟近期推出了投资总额为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以支持欧洲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