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8日电 题:“把大家的心里话捎去北京”——记全国人大代表吉克石乌
新华社记者吴晓颖、吴光于
2020年全国两会临近,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更忙了。16日一大早,吉克石乌组织全村妇女到乡卫生院做健康体检,下午走村串户,记下村民对发展地方产业的想法。“要完善建议,把大家的心里话捎去北京?!奔耸谒怠?/p>
庆恒村海拔1700多米,曾是大凉山腹地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从雷波县嫁到庆恒村的“外来媳妇”吉克石乌,担任过庆恒村妇联主席,因工作出色,被村民选为村支书,挑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梁。她参与、见证了村子的一处处变化:群众看病有了卫生院,农业银行、农商银行来到村里给老百姓提供贷款,村里建起彝、汉双语幼教点……
2018年庆恒村整村脱贫“摘帽”,吉克石乌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吉克石乌履职自然离不开这片土地。去年全国两会,她就“升级凉山交通建设”等提出建议,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今年,她打算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壮大贫困地区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提出建议。
围绕教育基础薄弱、控辍保学等突出问题,中央及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尽管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但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量少质弱是面临的瓶颈问题。
“以前是干部、老师追着上门,让老乡把孩子送去读书,现在老乡看到读书的好处,国家也给了那么好的政策,家家户户都争着把孩子往学校送。”吉克石乌跟记者念叨,不过当地教育资源与乡亲们的“热情”形成了反差,她走访周围几所乡中心校、昭觉县城区中小学发现,教师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如乡中心校平均每班有六七十名孩子,有的城区小学平均班额约90人,教师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孩子是大凉山的未来,希望在提升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如设立贫困地区教师荣誉制度等,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破解优秀教师‘引不进、留不住’难题。”吉克石乌说,让民族地区孩子上好学,通过知识走出大山,实现“一人读书就业,全家脱贫”,撑起大凉山的未来。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