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不足问题凸显。如何加快车间技术管理智能化升级,成为这些企业的当下课题——
老车间主任们遇到的新问题
阅读提示
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由于智能化运用不足,涉及到的一些管理问题在疫情下凸显出来,复工人员短缺、物料调控不完善、防疫生产难平衡,使得车间主任们疲于应付。如何加快车间技术管理智能化升级,成为这些企业的当下课题。
这些企业的车间主任们都或多或少经历着企业智能升级的阵痛期。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他们觉得最根本的都离不开人的“智能升级”。
近日,一起“乌龙事件”让沈阳市某大型制造企业生产二车间主任蔡国明重新审视了当下的企业管理。有着56名职工的生产车间仅34人返岗,除了1人出现低烧症状,其中的9人自称“干咳、乏力、胸闷、呼吸不畅”,申请休息,可一检查,又没事。工人们“闹情绪”,到底是因为啥?
蔡国明的遭遇不是个案,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其生产车间积聚多年的管理问题在疫情下凸显出来。记者采访8位工作2-23年的车间主任发现,复工人员短缺、物料调控不完善、防疫生产难平衡让一些车间主任焦头烂额。如何加快车间管理智能化升级,成为这些企业的当下课题。
“管理上出了问题,职工难免有情绪”
4月10日,复产整整两个月,根据防疫需要,蔡国明所在的车间,工人分五批次隔离14天后返岗,部分工人辞职或滞留在外地,有22人未返岗。
上工率严重不足,这给复工后的蔡国明带来一系列挑战。
“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拔了坑还在”,首要的挑战便是排班排不开。当了23年的车间主任,蔡国明一直沿用手写排班表,密密麻麻的“勾挑”挤满了表格。以往请假的员工只有三两人,机动的工人很快就能补位?!叭缃衩刻炫鸥霭嗑鸵ㄒ桓鲂∈保Vっ靠槎加腥烁苫?,可各工种复工情况参差不齐,扒拉来扒拉去,就那么几个人能顶岗。结果,有的岗连着排班一个月,有的岗一周轮休三天,大家感到苦乐不均。管理上出了问题,职工难免有情绪。这也就是为啥那么多职工要求休息的原因?!辈坦骺嗄盏厮?。
复工后,防疫物资紧缺,如何进行高效利用?这曾困扰了辽宁某装备制造企业装配车间主任丁泽林很长一段时间。
他向记者举例说,车间仅设置免洗洗手液点位这一项就调整了四次。班前会场地、工作现场、职工更衣室、休息室水杯放置点、洗手间、食堂最容易出现人员密集情况。车间购买了免洗洗手液方便职工吃饭、如厕、喝水时先行消毒。设置一周后发现,有的经??掌炕姑挥屑笆辈钩?,有的地方重复摆放,使用率却极低。“这要是有个红外线监控系统,一看哪个点位职工多,一下子就解决了,何苦我调来调去。”丁泽林说。
换鞋、戴工作帽、穿工作服、过缓冲区、清洁操作台和物料、手消毒、清洁工具及产品、脱工作服……每个工人进出一次车间需要11个步骤,如今这些都是通过志愿者和上岗工人来完成?!吧挝裰辉霾患?,防疫工作必须一步不差?!鄙蜓粢患已顾趸圃炱笠瞪导涓敝魅瓮醭刹┍硎?,“抢进度”“严消杀”,经常是忙起来缩减了消杀步骤、减少了消毒次数。如果能够上马专业消杀设备,让工人能够全身心投入生产,消杀的事让机器来做,那生产和防疫就不会冲突了。
想要升级,技术、预算、人才跟不上
其实,车间主任们遇到的问题早有解决方案,那就是工业物联网。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企业不是没想过上马智能管理系统。蔡国明告诉记者,以往一张考勤表贴在车间告示板上,谁来谁没来,谁干了多少活一目了然。后来企业曾试用过一款智能考勤系统(包括排班软件),考勤后各自干了多少不清楚,奖罚不明朗。发工资第二天,好几个职工来问为啥扣钱,作为车间主任的他也说不清楚,还要问后台。“市面上的考勤办公软件并不一定适用车间,很少有推送给企业的定制产品,相关技术还是有待完善。”
成本高是企业不愿升级的重要因素。2018年,丁泽林曾去四川绵阳市考察,觉得一家企业的智能云平台的设计很不错,能够提高产能、节省用料,便申报了项目,领导班子也同意了,结果到技术部门卡了壳?!霸に闾?,性价比不高。万一明年有更好的技术和系统呢?再等等?!币煌暇褪?年,丁泽林觉得大中型企业采用新技术缓慢,怕白搭钱,而小微企业则无力上马。
更多企业是缺乏懂得操控和支撑智能管理系统应用的高技能人才。丁泽林解释说,智能化升级不是某几个点位,而是全车间所有点位。这就要求车间主任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和技术,更要求每个工人都能够严格执行,让传感、采集的数据更准确,这样才能保障整个系统良性运作。比方说,系统采集操作工甲上午计件生产9件,下午自动帮他申领了9件用料,可如果这个过程中,甲操作不当就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智能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是智能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是工作23年的蔡国明,还是上岗仅2年的王成博,他们都或多或少经历着企业智能升级的阵痛期。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他们觉得最根本的都离不开人的“智能升级”,尤其是技能水平。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这次排班混乱,确实存在手工排班的不准确。但如果每个工人曾在多个岗位上干过,有着多项技能,我也不至于无人可用,这也是未来企业智能升级的需求——适应多岗位的技能人才。”蔡国明经历过生产从纯手工操作到数控机床的演变,企业每次的技术升级他都在场。他表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操控者始终是人,而什么时候都缺懂技术、有手艺的工人。
“整个制造行业的智能升级从来不是几家企业就能做到的?!倍≡罅秩衔?,在智能升级的进程中,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协调,推进试点智能工厂、智能示范车间建设,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中小微企业加入到智能化改造队伍中来。建立培育智能化改造企业库,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支持企业与智能化改造供应商开展合作,同时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