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2月15日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有的地方对外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毒,这是个误区。空气、地面、绿植等,紫外线下存在病毒的可能性极低,在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区域是不需要消毒的,更不需要设置消毒通道,对街面进行大量消毒,残留的消毒剂也会污染环境。
“消灭杀”是卫生防疫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可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途径。现有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单位空间里的病毒量越高,被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在局部空间及时消杀,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实行例行的消杀就异常重要。因而,无论是民间、业界还是官方,对于防疫消毒都十分重视。
但有些信息却容易带来恐慌式误导,比如“打个喷嚏,气溶胶就可以飞出几百米!” “在家里开窗,带着病毒的气溶胶也会飘进来?!弊悦教逭瓤趾蟮目破?,不但给普通人带来了情绪上的焦虑,也带偏了一些单位或个人,使他们在消杀手段上走向了极端,一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全城消杀”的措施。消杀的面积越大,使用的消毒液越多。比如,2月9日,郑州市对180余条道路进行了喷雾消毒作业,出动人员1200人次,出动各类车辆240余辆,使用消毒液约3300公斤……时下,消毒液等防控物资还相当紧缺,一些地方采取普遍消杀的做法,会进一步加剧供不应求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全城消杀”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群众的恐慌情绪,比如一些小区搭建云雾缭绕的“消毒棚”,既违反了人和物需分开消毒的原则,又有成为病毒集散地的风险,这些做法都缺乏科学依据。
从专业上讲,基于消杀的效果进行评估,大面积的消杀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掌?、地面、绿植等,紫外线下存在病毒的可能性极低,若非受到病毒污染而必须消杀,对这些外部环境实行大面积消杀并无必要,既会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浪费,又会因为消毒液的残留而影响环境。常见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通常来说这种不饱和的酸在空气中很难挥发,会对人体带来伤害,渗透到地下会污染水源,产生更为长期的影响。所以,面对过度消杀的现象,很有必要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及时纠偏。
2月13日,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等三协会发表倡议书,提示过度消毒的问题,既表明过度消毒比较普遍,需要立即进行纠偏,同时又表明建立规范化的消毒指南和标准十分必要。消杀场所、消杀方式、消杀频次、药物配方等,不妨由专业机构制定一个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形成指导和指引效果,如此才能避免各行其是形成的乱象。除此之外,对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防控措施,在出台方案时也应同步制定相应的操作指南,以此提高“科学防控”的含金量。(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