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25日电 题:光通信开拓者杨恩泽:恩济天下 师泽百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张宇琪 宋瑞 黄江林
在天津大学一间教学办公室里,光纤通信相关的中英文书籍仍摆放得整整齐齐,但学生们却再也看不到那位期颐之年仍在科学前沿攀登的老教授。
在几千公里外广东省饶平县一所小学里,捐助落成的科学楼配上了新教学设备,校园里书声琅琅依旧,但孩子们却再也看不到为他们插上科学翅膀的老爷爷。
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开拓者,杨恩泽这一生,科研教学孜孜不倦,桃李芬芳,捐资助学源源不断,泽被桑梓。
科研攀登 追逐学科发展浪潮
10月20日,是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恩泽教授的百岁寿辰,儿子杨石像往年一样准备了蛋糕和鲜花,可是,寿星却不在了。
10月9日,杨恩泽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他朴实而又不平凡的百岁人生。
杨石曾和父亲约好,在实验室里过百岁寿辰,和奋斗一生的实验室道别,去享受没有工作的生活?!耙残砟闾愕氖笛槭?,这一次你没守约,而是去了天堂,继续你钟爱的事业?!毖钍聪抡庋欢位啊?/p>
杨恩泽退休后,仍继续留在天津大学,做实验,搞科研,坚守教学科研一线。近年他仍配合课题组研究人工智能。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说,“杨先生对科研大趋势的把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痹谌斯ぶ悄芨拍钗椿鹬?,杨恩泽找到他,提议他向学校建议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暗笔闭庀敕ê艹埃峁闍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引发了全世界关注?!?/p>
对于杨恩泽来说,科学研究是生活的日常,也是生活的乐趣。去世前几日,他依旧如同过往数十载一般,于清晨薄雾中踏上去办公室的路。
杨石念及父亲年事已高,曾想将父亲留在深圳家中赡养,可无奈的是,“父亲在家中总爱打瞌睡,提不起精气神?!毖钍担詈蠡故侨酶盖谆氐剿劝难?,那里,才是他的归属地。
听闻杨恩泽老先生逝去的消息,学生们皆感念先生的谆谆教导。天津大学2011级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张艳回忆说:“先生经常逢人便问问题,科研也常追求‘新潮’。先生曾让我教他使用最新版的Matlab软件,新兴的编程语言先生不但要学,而且编辑器也一定用最新的版本。”
筚路蓝缕 创国内光通信先河
在国内光通信技术领域,杨恩泽是元老级的科学家。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主持研制的“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及验收的实用化光通信线路,推动多地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光通信系统,促进了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大发展。
这条线路的建设又称为“八二工程”。在杨恩泽的追思会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向军回忆起了那时的故事。
“1978年提出建设这条线路,杨教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时光通信在国际上才刚起步,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为了线路的建设,他呕心沥血。武汉的夏天非常热,他整个夏天‘宅’在平房里闷头做实验。骄阳下的线路安装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向军说。线路过长江,是杨恩泽带着同事在长江大桥上一手接一手递过去的。
杨恩泽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曾在光纤焊接上遇到难关,按要求焊接点的衰耗指标应达到3分贝,可当时很难做到。他找到电缆厂,一同研究方案。“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整整争论了3天,可见难度之大?!?/p>
杨恩泽扑身于科研的初心,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杨恩泽考入武汉大学,在战争炮火中开始了大学生活。他生前回忆,随学校西迁四川乐山时,一路上敌机轰炸紧追不舍,还常常遇到东北借读的同学,他们总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家园被毁,同胞死难,何以救国?
“弱国无生存,亡国奴更是悲惨,那时我的思想起伏很大,深感学生应努力读书,科学报国,振兴国力。”杨恩泽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杨恩泽在生命的尽头仍行走在科学报国的路上,不曾停歇。在天津大学这些年,他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攻关项目及科研课题,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俏不争春 淡泊名利的纯粹人生
杨恩泽去世后,杨石回家收拾父亲衣物,发现整个柜子里几乎没有一件好衣服,衬衣领子都磨损得很厉害。
杨石说:“衣服、裤子若是穿破了父亲就自己补补。大到钟表仪器、小到切菜刀具,他自己手工维修?!毖疃髟笤谔旖蜃〉氖?0世纪50年代的房子,70年代上海亲戚送的两张床和两个沙发,至今仍陈列在家中。
乐观淡泊,不逐名利。在怀念杨恩泽时,有人谈起“八二工程”,“研制人员都获得国家奖励他却丝毫不争功,仍然默默地继续做研究工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2005年,杨恩泽将积攒下来的3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他的家乡广东省饶平县,帮助该县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他还承诺在未来20年中每年拿出1万元(从2008年起增加到每年2万),资助并奖励生活困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天津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在杨恩泽的追思会上送来吊唁词,“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不求名不图利,一辈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做到了这一切?!?/p>
在天津大学26教学楼外,一棵参天的苍松矗立于此,根深深扎在地里,气骨铮铮,泽荫学子。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