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5日电 题:三个国家级研究所见证农林业现代化之路
新华社记者黄筱、方问禹、吴帅帅
地处浙江的三个国家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数十年间深耕科技与产业,见证了中国农林业现代化之路。
数十载玉汝于成创业路
1964年,30多名南京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研究人员来到富春江边,彼时的富阳县红旗林场正式划归中国林科院,而依托林场而建的研究站,就是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前身。
亚林所科研处处长吴统贵介绍,经历50多年发展,亚林所科研范围从油茶、油桐、毛竹的育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等,已扩展到林木育种、保育性苗圃、困难绿地修复、生态湿地保育等领域。
在西湖边扎根60多年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也同样筚路蓝缕。刚成立时,研究所在西湖区龙井乡外大桥村租用三间楼房,只有两个研究室,到1959年末职工数增到148人,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
“品种选育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研究所培育的‘龙井43’茶叶就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至今仍然是龙井茶产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蔽夜皆涸菏恐形ㄒ坏牟柩г菏俊⒅泄┛圃翰枰堆芯克芯吭背伦陧樯?。
茶叶正成为我国不少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作物。陈宗懋说,在茶叶研究所推动下,我国茶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前的20倍,并从杂乱零散的点播变成科学标准的条播。
万千亩见微知著致富经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几十年来,三大所的研究成果不仅浇灌了之江大地,也在全国开枝散叶。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介绍,研究所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水稻产业,也琢磨出成效显著的“组合拳”:通过“单产提高换面积”“种养结合换效益”“发展品牌做优质”“农旅结合景观稻”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目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已培育两个上市公司,并通过品种权激励科研人员参与成果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亚林所经济林研究首席专家姚小华是一名油茶研究领域专家,除了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几十年的亚林所工作经验,让他成了不少林农遇到困难时总会想到的“救火”专家。
多年前,一些海拔较高地区的山核桃种植户反映果树授粉条件差、果实小,姚小华团队结合实践,利用无人机装载水与花粉分撒,大大提高授粉率,还创新地将小核桃异砧嫁接碧根果,使得10年结果期缩短为3到4年。
林业研究的成果少有轰动性,但那些看似微小抽象的研究成果背后,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农户的生活、区域的生态、产业的兴衰。
在贵州、广西一些贫困县山地上,一种兼有苹果脆、香梨水、蜜瓜甜的甜柿,脱胎于亚林36号品种,一斤可以卖到30多元,亩均产值突破1万元;在杭州湾沿岸,原本寸草不生的整片滩涂上,如今种满了弗吉尼亚栎、水杉、木麻黄;在华南多地,农民房前屋后不起眼的竹子,通过速生丰产改良,成了纸浆厂的“香饽饽”。
硬实力厚积薄发走出去
“喝茶时是喝茶汤,而不是吃茶叶,所以用干茶叶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并不科学。”陈宗懋和团队历时四年,研究茶叶农药残留的水溶性、脂溶性,2014年将研究报告送至联合国粮农组织,质疑当时欧美、日本等地检测方法的合理性。
随后几年内,报告陆续促成改变了美国、欧盟等制定的6项国际标准,不仅直接促进了我国茶叶出口,还惠及印度、斯里兰卡等茶叶生产国,由此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茶叶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在“开放活所”战略引领下,中国水稻研究所“走出去”的道路也日渐宽广。基于7.6万份水稻样本资源,该所培育了诸多优良的杂交品种,比如“汕优10号”“印水型杂交水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全球许多地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
目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印尼一家公司及国内有关公司等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亚洲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并建立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基地,把适合在印尼推广的水稻品种和技术转移出去,并开展商业化运作。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