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80多年前
怀揣着质朴的愿望
中央红军主力各部
陆续从战场上撤退
奉命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结
为战略转移做出征前最后的准备
长征第一渡口。谢金俊 摄
他们的头顶
是敌人轰鸣的战机
他们的身后
是敌人逼近的脚步
而他们的面前
600多米宽的河面上没有一座桥
?
中华大地上
刚刚燃烧起的星星之火
在那片黑暗中几近被吞噬
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
人民群众向这支队伍伸出了援手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当年的渡口
出现了这样动人的一幕
?
当时国民党的飞机
每天在苏区上空盘旋
一发现红军就狂轰滥炸
为了不暴露目标
红军白天都隐蔽在树林里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展示的红军夜渡于都河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于都的百姓协助工兵
每天下午4点开始架设浮桥
晚上8点前完成
趁着夜色掩护红军渡河
?
第二天早上7点前
他们又将浮桥拆除
将浮板分散隐蔽在岸边
不留任何痕迹
?
在全力以赴支援红军的同时
30万于都人民共同守住了这个秘密
同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使敌人的探子成了
一无所获的“聋子”“瞎子”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苏区群众铺设浮桥场景。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
甚至待我们胜过亲人”
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
在善与恶的交锋里
人民群众把手交给了
他们最信任的人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石刻。新华社记者 高皓亮 摄
尽管当时红军提前准备了
架桥的主要材料
但桥板、绳索等还缺不少
?
沿岸百姓几乎把家中所有
可用的木料都送来了
门板、床板、船上的铺板
甚至是老人用的寿材
这是于都县红军后人刘光沛家缺少门板的祖屋。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于都河水深流急,渔船大小不一
浮桥很难搭建
有渔民建议在每条船上挂一个马灯
马灯连成一条线,浮桥就架成了
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时所用的马灯、门板、渡船等物。新华社记者 高皓亮 摄
据当地史料记载
红军出征前
一万多于都子弟报名参军
一万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
随军出发
?
老百姓还自发带着
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战士
妇女们组成洗衣队帮红军洗衣服
不少人家里主动安置红军伤员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展示的草鞋和制作草鞋的工具。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最后
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成功渡河
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于都河上的星星之火
终于照亮了中国前行的方向
?
长征精神
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盼你们早点回来呀
早点回来呀”
于都百姓心心念念的亲人们
很多再也没能回来
但渡口出发15年后
他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长征出发地如今又踏上新的征途
吹响脱贫攻坚战决胜的号角
开通动车组列车让于都县发展走上快车道。
这是一条新的长征路:
于都县所在的赣州市农村贫困人口
由2015年底的65.2万人
减少到2018年底的18.9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4%
下降到2018年底的2.45%
近年来,于都县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路。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新变化、新气象在于都不断涌现:
服装产业精彩蝶变
“智造”项目接踵而来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奏响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的“新长征组歌”
于都县城新貌。
当年那个送别亲人的地方
不再有泪水和悲伤
血浓于水的情谊
正如流淌不息
的于都河水
流入历史
也流向未来
......
来源:新华社
记者:高皓亮
作者:李永锡、徐步云、关开亮
监制:葛素表、周年钧、何莉
编辑:王朝、陈子夏、徐祥达、周喆、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