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19日电 题: 城市重生的徐州逻辑——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之道
新华社记者刘亢、陈刚、史竞男
徐州,这座城市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资源枯竭一度背上沉重的生态包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感环境之痛的徐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涅槃变革,迎来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转。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这是江苏徐州城市一角(2012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由沉寂而重生,古城徐州经历了怎样的自我革新?从树枯地竭化身成绿意盎然,实现了怎样的生态再造?其治理逻辑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了怎样的路标指向?
由滞向兴的城市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毙熘堇奂撇?0亿吨,作出重要贡献。工业结构、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
然而,随着煤炭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化工、冶金等工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空气污染,土地塌陷;基础设施滞后,城内存有大量工矿区。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徐州市区风貌(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882年起掘井建矿,最多时超过250座,采煤塌陷区和采石宕口,成为徐州的“生态疮疤”。
与同类资源枯竭城市一样,徐州走到了转型关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匡正发展理念,迎来城市重生。
用创新发展破城市之困。
游人在徐州云龙湖珠山沉水走廊游览(2012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韩瑜
云龙湖畔,徐州科技创新谷里活力十足。
在软通动力公司,轻点“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生态环境监测、跨境电商贸易等城市17个维度内容,跃然屏幕之上。
“谷”里的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淮海国际创新中心,为全球青年人搭建平台,志在打造全球最大跨境孵化中心。
4月4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结构车间进行起重机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徐州的代表性企业徐工集团,不久前以“超级移动起重机创新工程”再摘中国工业大奖。在这个被誉为工程机械技术“珠峰之顶”领域的突破,使得中国位列三个能自主研制千吨级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国家。
“过去的粗放发展碰上了天花板?!毙旃ぜ哦鲁ね趺袼担笠翟谛幸刀涎率较禄比约忧垦蟹?,建成全球四大研发中心,自主掌握了4000吨履带吊等一批世界先进核心技术。
目前,徐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多个,大中型工业及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达700多家。创新,成为走出城市困局的重要动能。
用绿色发展解城市之痛。
拼版照片:上图为马庄村第三煤矿建成投产庆祝现场(1988年10月摄);下图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季春鹏2018年3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挖土造田、挖湖造景,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摇身变成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清澈、草木茂盛。
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徐州对成片的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人均公园绿地17平方米。
这是4月3日在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潘安水镇(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往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尽展“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风采。
曾经的挖煤工徐刚,3年前筹备潘安湖婚礼小镇,现今年接待约10万人次、收入过千万元,许多外出打工者也纷纷回乡从事乡村旅游。
从空中俯瞰徐州,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青山碧水、绿树繁花,俨然江南风姿。
拼版照片:上图为马庄村第二煤矿工人在推矿车作业(1988年摄);下图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李响2018年3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消解了城市痛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一张张新名片,不断“认证”徐州的新形象。
用开放发展化城市之难。
这是4月3日在徐州拍摄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景(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地处苏鲁豫皖交界,没有强大地缘引力,看似能级不显。徐州以开放理念,重寻城市方位,迎来新格局。
打开视野,找准坐标:徐州南靠长江经济带,北望京津冀,东临沿???,西近中原经济区。
“徐州要不断摆脱‘地市级思维’和传统‘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勇于打破梯度转移、跟随发展的路径依赖?!毙熘菔形榧侵芴怠?/p>
随着被国务院明确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里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
建设更高能级城市??壳岸越庸摇⑹≈卮蠊婊?,打造“米”型高铁枢纽和“亿吨大港”,新设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
完善城市功能品质??焖俾废低澈?条地铁正在建设;增强医疗等供给,住院的外埠病人过3成;改造提升户部山等历史文化街区……
这是4月3日在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潘安水镇(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再造结构的城市变革
城市重生,源于凤凰涅槃式的结构再造。
多年来,徐州坚定推进产业、生态、城市“三个转型”,促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由低到高,力推产业结构升级,将存量与增量有机结合。
华美热电厂的曹庆华多了个身份:淮海大数据部部长。这家扩建于庞庄煤矿旧址的企业,利用关闭矿井后的闲置土地、安全电源等优势,建起了淮海大数据中心,已有华为等企业入驻。
不远处,九里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前身正是大片采煤塌陷地。其所在的泉山经开区,还建设起现代物流园等园区。
拼版照片:上图为马庄村第三煤矿工人在工作(1989年摄);下图为当年的矿区变身为漂亮的住宅区(新华社记者李响2018年3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2016年底,市区最后一座矿井关闭,一个时代的标志成了记忆。徐州近年重点培育形成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大健康4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
春节后,创维创始人黄宏生的新能源车基地开工,计划形成30万台的年产能。他盛赞徐州与当年的深圳类似,外来人口涌来创业,他也想做这里的“新移民”。
电子级多晶硅材料,集成电路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去年在江苏鑫华半导体公司成功量产,补上了“中国芯”材料和工艺的关键短板。
如今,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10年前的18倍,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4成。
标本兼治,促成生态结构质变,由向自然索取到与自然共生。
相当长时间,“黑”“灰”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输出煤炭电力,留下2万多公顷塌陷区;长期开山采石,7成山体遭严重破坏。
徐州把生态再造作为振兴转型的核心标志,财政持续投入,坚决淘汰、转产环保不达标企业,主城全面淘汰燃煤锅炉。
这是4月4日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拍摄的调试中的起重机(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徐州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说,矿区综合整治,科技支撑非常关键。他们不断攻关,恢复土壤生态调节功能,拓展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在实施了小南湖等80多个塌陷地治理的贾汪区,形成了塌陷地复垦、生态修复、景观开发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模式。
水是生态之源。翻开水系图和地形图,可以发现,因高滩地阻断,徐州三个水系的河流多不连通,长年无法清淤补水。徐州用3年多时间,推进水系贯通、活水畅流、清水进城,实现了“一汪碧水通全城”。
“徐州的水活了起来、清了起来、美了起来?!毙熘菔兴窬志殖げ贩簿此担苌偃讼氲?,这里是江苏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改头换面,重塑城市风貌,促形象美化与功能优化协调统一。
每周五,车淑芹都和邻居们到小区的活动中心排练舞蹈。6年前,这里还叫小朱庄,500多户拥挤在低矮的自建房里,环境脏乱。
过去的徐州,带有典型工矿城市特征。大量工矿区、棚户区和黑臭水体,犹如城市面部的片片黑斑。
这几年,徐州完成数千家工矿企业关停和退城进区,通过引导企业将研发设计等留在城区,腾出的土地布局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有效避免城市产业空心化。
这几年,徐州改造了40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整治600多个老旧小区,实现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提升形象“一举三得”。
前不久,徐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特别代表姆西西说:“徐州根据时代和环境不断调整、改变、适应的韧性,正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的一种城市发展能力?!?/p>
凝心聚魂的城市坚守
把脉徐州城市重生的轨迹,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治理逻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转型,用奋斗实干的姿态敢做善成。
城市发展,能否让社会各阶层分享,考量执政者的智慧。
一对新人在徐州金龙湖宕口公园内拍摄婚纱照(2018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金龙湖宕口公园,退休教师李中阳健步如飞。自从破败采石场被云梯瀑布、步道绿地取代,老李经常来健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山水之间休闲娱乐,成为徐州人的新生活方式。
市区云龙湖沿岸整治后,近湖一律不建住宅,更多发挥文化体育功能,让全体百姓共享;新增10亩以下土地,全部建成园林绿地;公园实施敞园改造,全部免费开放。
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香包工作室,王秀英在制作香包(2018年1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生态再造,更带来“绿色产业”。从“挖煤贾汪”到“旅游真旺”,百姓换了活法?!昂蒙拖衤躺??!甭碜宕迕?、中药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说,好多村庄组建了香包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
睢宁县高标准集中居住社区,让农民住上设施齐全的新房;铜山区的“厕所革命”,让乡亲们“方便”更方便……2018年,徐州安排75件实事,把500多亿元投向养老、公共交通等民生领域。
城市转型,能否让蓝图一绘到底,凸显执政者的担当。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徐州干群深感破坏性开采与传统路径之弊,始终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为发展主线。
这是4月4日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拍摄的等待调试的起重机(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这些年,徐州的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振兴转型的追求一直未变,始终发扬钉钉子精神,锚定目标,积跬步至千里。
徐州人说,正是因为坚持不懈怠、不动摇,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这里才画出一条步步上扬的曲线,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
攻坚克难,能否保持奋斗实干精神,彰显一座城市的坚守。
刘开田,这位铜山区吕梁村的老人,26年在贫瘠的石头山上不停种树。山上没土,就用麻袋一袋袋背;石上没坑,就用钢钎一个个凿。
这是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2012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他种下600亩山林,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徐州环城多山,多数寸木不生,当地以两次“进军荒山”行动,实现荒山绿化全覆盖,开创石灰岩山地造林的范例。
这种坚忍不拔,正是徐州人奋斗实干的写照。
徐州干部说,一手攻坚生态,一手经济发展,城市转型仍在持续,阵痛在所难免。
这是4月3日拍摄的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貌(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甭碜迕癖薏咦约旱摹奥碜瘛?,形象表达着徐州转型的坚定姿态。徐州的城市重生,也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提供了转型示范。(参与记者:朱旭东、郑生竹)
这是4月3日拍摄的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貌(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