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17客机残骸照片显示,其机身上有许多细小孔洞。多名专家分析称,这些孔洞或是飞机被导弹爆炸后飞散的弹片击中所致。
MH17客机残骸照片显示,其机身上有许多细小孔洞。专家分析称,这些孔洞或是飞机被导弹爆炸后飞散的弹片击中所致。现场的照片能告诉我们多少情报,证据是否足以给“凶手”定罪呢?据报道,目前国际调查专家已到达坠机现场附近,但仍没有正式启动调查,各国媒体和专家只能从现场拍摄的照片中寻找蛛丝马迹。
残骸上大量孔洞由什么造成?
专家分析:由外部打入内部造成
英国媒体援引国防分析家里德·弗斯特的说法称,机身上出现孔洞一般可能有两个原因:引擎爆炸或导弹爆炸。弗斯特说,导弹会在距目标30到90米处引爆,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碎片足以重创飞机。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道格拉斯认同这一想法,称马航客机机身上的损伤与弹头爆炸产生的效果相符。
BBC援引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RUSI)的说法介绍,客机残骸上的小孔洞是由外部打入内部造成的。
空军专家陈洪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机身残骸上出现的这些孔洞图像并不十分清楚,现在很难下结论,但他也认为可能是被导弹弹片击中形成的孔洞。陈洪介绍,一般而言,地空导弹不是碰撞式杀伤,而是碎片式杀伤,靠弹片的冲击穿透性杀伤。
陈洪认为,如果是碎片式杀伤,那应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碎片式杀伤的面积和孔径都会有一定规律性,如在一块残骸上会有多块这种孔洞,距离也比较近;第二,飞机残骸和孔洞上会留有一些火药的化学物质,化学家或者武器化学专家很容易分析出来。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周晨鸣介绍到,飞机被武器击中时,一般都会出现溅射的现象,在机身铝合金已燃烧的情况下,高速飞溅的火花溅射到机身,就会形成孔洞。此外,也有可能是爆炸时被其他东西打到,或者是被导弹上没有用完的助推剂打到,都会形成图片中的的样子。
军事专家宋忠平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如果是山毛榉,会造成几千片的碎片。
不过,RUSI分析家布朗克表示,只根据残存的一小段机身,很难作出完整爆炸模式的判断。宋忠平也表示,最终的证据需要专家客观中立的进行分析,结合残骸和黑匣子的分析才能够确定。
坠机现场遭破坏将有何后果?
专家分析:移动飞机残骸会打乱对分布模式分析
欧安组织观察员多次进入坠毁现场,其发言人表示,客机的一些主要部分,包括尾翼部分都与前几次所见的“不太相同”,“似乎有被切割”。不过也有媒体分析称,此举可能是为移出遇难者遗体。
航空专家勒蒙特称,空难后应该像?;し缸锵殖∫谎;た漳严殖?,以便在官方调查人员到来前保护证据,但由于MH17坠毁现场的“特殊性”,让其一直未得到?;?。勒蒙特表示,飞机在地面上的残骸分布模式十分重要,比如,如果残骸分散区域广阔,这架飞机应该是“在空中炸毁,在空中被瓦解”。而移动这些残骸会打乱对模式分析。
坠机现场每一片残骸都很重要,宋忠平表示,这些碎片都将是空难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比如,导弹都由很多零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哪怕是一个陀螺仪都有批号和编号,从技术角度来说,根些编号能从生产厂家查到历史记录,找到该部件是配套给哪个导弹,导弹被卖给哪些国家,从而可以定位导弹部署给谁。
美俄官方认定“凶手”是否有根据?
媒体分析:部分证据是社交网络上信息
美国高级情报官员22日表示,客机最有可能是遭到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误击”。此外,没有证据显示俄罗斯政府与此事直接相关。美国媒体称,这一结论依据的部分证据是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以及乌克兰政府最近几天公布的视频,并没有全部得到专家的证实。据新华社
又讯 美国情报机构22日通过《华盛顿邮报》公布了一系列“证据”,CIA(美国中情局)等机构通过分析MH17飞行路径;山导弹路径;机身残骸上的导弹爆裂碎片痕迹;乌东民兵声音辨识与大量现场及社交媒体照片等信息,“确定”马航悲剧是俄罗斯支持的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所为。
俄罗斯国防部此前也公布了俄军方一系列相关监控资料,卫星图显示坠机后乌克兰政府军移动布克防空导弹系统。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周晨鸣认为,尽管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卫星从空中监测,但即便是美国的反导卫星,要想很清晰地判断出导弹是从哪里发射的也是很难的。周晨鸣介绍到,卫星的扫描区域其实有限,要想精确地监视某个区域,需要卫星调度中心做机动变轨,卫星才能精确地去扫描地面上某一块区域,而且不止要扫描一次,要经过多次扫描才能最后叠加出来扫描的图像。显然,这一点很难。而在坠机现场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真相的出炉阻力不小。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高美 韩旭阳
(新京报)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