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7日电 题:“拔”海起牧场 “耕”海新牧歌
新华社记者潘林青、张武岳、张昕怡
初冬时节,海丰鱼肥。乘船驶至渤海深处的山东长岛大钦岛海域,可见一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傲然耸立。这是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集成了自动投饵、5G基站、风力发电、海水淡化、水下机器人、海洋数据观测等多种“高精尖”技术,仅需4人一年就可养殖优质深海鱼1000吨。
这是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海洋牧场平台(9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依海而生,向海而强。两年来,48座像“长鲸一号”一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在山东沿?!鞍巍焙6?,让古老的耕海牧渔从未如此有“范儿”,兼得“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科技高山”。
如今,在我国广袤的海洋新牧场里,一曲海上新牧歌正在唱响……
海中有“金山银山” 一条鱼增值53倍
工作人员在全国首座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上收获鲍鱼和海胆(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今年10月,全国首座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在山东长岛南隍城岛海域投入使用。
近日,记者登上这座海洋牧场平台时,工作人员正用“龙门吊”将300多个满载鲍鱼、海胆的网箱缓缓升起。记者将其中一个网箱打开,可以看到几十个肥美的鲍鱼盖着厚实的海草“被子”,安居在箱底。
“附近海域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加之投喂野生海草为饲料,产出的鲍鱼‘类野生’,市场价值较高?!鄙蕉さ耗馅虺窍绲澄榧橇豕魉?,这个长宽各36米、吃水21米的“大家伙”,可放置37800个海珍品养殖笼,鲍鱼年产量最高可达120吨,年纯收入1500万元,村集体和老百姓都能受益。
工作人员在全国首座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上展示刚收获的鲍鱼(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说,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养殖。
离开“国鲍1号”乘船再航行约1小时,就来到了长岛大钦岛海域的“长鲸1号”海洋牧场平台。它最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万立方米,每年能养1000吨成品鱼。
图为2017年2月26日拍摄的长岛一处海上养殖网箱收鱼场景。新华社发(张吉华 摄)
“养这1000吨鱼,仅需4名工作人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薄俺ぞ?号”负责人陈德刚说,目前,网箱中正混养着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如果这1000吨鱼能在明年休渔期卖出,粗略估算利润可达5000万元。
此外,当地还采取“大渔带小渔”养殖模式,即公司与周边中小型养殖户签订中苗鱼供应合同,养殖户按照公司要求及标准养殖,养殖到一定规格后,由公司收购并投入海洋牧场网箱中继续养殖。此模式可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共同致富。
游客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区渔人码头以东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上展示垂钓成果(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海洋牧场的经济效益不止于此。当记者登上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区渔人码头以东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时,游客张先生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战果”:1个小时左右,他就在这里钓到14条红加吉鱼。
这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区渔人码头以东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耕海1号”负责人、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尉岩说,“耕海1号”共4层,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喝咖啡、垂钓、吃饭、看科普电影等。除年产鱼类15万公斤以外,还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
游客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区渔人码头以东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上垂钓(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海钓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使‘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鄙蕉》⒄垢母镂患堆彩釉绷何脑舅?,2018年6月以来,山东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发展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7.9万公顷,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44家、占全国的40%,预计今年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居全国首位。
海中有“绿水青山” 生物量增长6.7倍
这是山东烟台养马岛附近海域的东宇海洋牧?。?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每到夏季,山东烟台养马岛附近海域的东宇海洋牧场都会迎来一大批潜水爱好者,清澈的水质、近20米的水下能见度和多种多样的生物,吸引他们远道而来。
这是山东烟台养马岛附近海域的东宇海洋牧?。?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良好的潜水条件,得益于海洋牧场相关设施对水质环境的‘重塑’?!倍詈U淦酚邢薰痉ㄈ死钚剿?,大量人工鱼礁的投放,让附近的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游客在此潜水也有了更多乐趣。
这是山东烟台养马岛附近海域的东宇海洋牧?。?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位于烟台莱州的明波水产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人工鱼礁实物。金字塔形状的混凝土构件中,有许多分叉,可以在不影响洋流整体流向的情况下,在鱼礁范围内减缓水流速度并形成回流,为水生动植物创造生活空间。
昔日“捕猎者”,今朝“放牧人”?!拔颐谴?010年开始投礁,至今已完成1万亩人工鱼礁建设?!泵鞑ㄋ靖弊芫砝钗纳?,据测算,投礁区全年生物资源量是未投礁区的2.6到6.4倍。
海中投放一个礁体,就是一个“生态银行”。李文升说,礁体表面富集了大量的牡蛎、脉红螺等贝类,礁区聚集大量斑石鲷、梭鱼、大口虾虎鱼、黑鲷等野生鱼类。人工鱼礁的存在,还避免了拖网作业,防止过度捕捞,实现良性循环。
山东陆地海岸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过去,由于部分地区过度捕捞和养殖,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近海海域环境严重恶化。近几年,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藻及渔业苗种增殖放流等打造现代海洋牧场措施的有效实施,山东沿海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有效遏制了近海海域“荒漠化”。
梁文跃说,山东通过采用立体养殖、投放生态型人工鱼礁、修复海草场等手段,以及建设“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海洋牧场观测网,对?;ずQ笊肪澈秃Q笊试捶⒒恿酥匾饔?。目前,山东海洋牧场水质达标率为98%,大部分海域达到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据调查,礁区海域基础生产力平均提升11.2%,生物量增长高达6.7倍。
海中有“科技高山” 集成“高精尖”技术
在明波水产的物联网管控中心,记者通过监控看到车间内工厂化养殖池的实时画面中,众多斑石鲷小鱼苗正在欢快游动。
“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育苗,同时凭借海洋牧场良好的设施装备及管控技术养殖成品鱼,实现‘陆海接力’?!崩钗纳?,“这种养殖模式可实现名贵鱼种的高效健康养殖,已在全国示范推广?!躺砑哑贰呤粢丫呱狭似胀ò傩盏牟妥??!?/p>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说,山东发挥海洋与渔业科技优势,引导科研教学机构与重点企业对接,全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3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0余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渔网也有“黑科技”。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虹指着展厅中一张白色渔网对记者说:“许多海洋牧场都使用这种渔网,是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网线强度高、耐海水侵蚀。并且,渔网使用了特殊编织技术,整个网面没有绳结,还使用了特殊涂层,不易产生海藻和贝类等附着物,有利于水下机器人的清洁作业,甚至能实现水下自动清洁?!?/p>
这是“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8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记者也实地感受到了满满的“科技感”:平台配备风力自动投饵机,可配合分配器实现多点定时定量投喂,从而将饵料精准分配至与平台相连的每个网箱,在满足自动化养殖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工作人员在“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检查5G设备(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除此之外,平台上还搭载了5G通信基站、海洋数据观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系统等“高精尖”技术。除了能满足日常养殖作业需求,还担负起海上看护、休闲渔业、科研试验、海洋环境监测等多项职能。
建设智慧海洋牧场离不开信息装备支撑。王敬东说,山东积极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离岸海洋农牧化建设,启动了国内首个海洋牧场观测系统建设,集中建设24处观测站,建成海洋牧场多功能管护平台48座、大型养殖工船1艘、大型深水智能网箱6座,成为离岸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
工作人员在“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检查智能设备(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海洋牧场能收鱼,也能收“数”。李虹说,公司建设了“九仙云”海洋渔业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能够及时搜集和分析各个海洋牧场平台上的气象、水质、水文、生态等几十种实时数据,真正做到深远海养殖生态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这些数据具有重大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可为养殖户、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方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促进整个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崩詈缢?。(参与采写:张力元、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