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 题:庄重的承诺 历史的奇迹——西藏自治区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罗布次仁、罗博、翟永冠
这片土地,极高极寒。如果雪山能言,定能讲出数百万年的沧海桑田,而摆脱贫困的奋斗史诗,一定最为壮丽。
年近80岁的藏族老人其加,一生都生活在雪山环抱的林芝市西日卡村。他说:“从翻身农奴做主人,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美的事!”
来自西藏自治区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西藏已累计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村民在表演“久河卓舞”(2020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决战世界之巅——在极寒极高处吹响冲锋号
普玛江塘,海拔5373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乡。
在这里,连呼吸都很困难,改善生活、发展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从普玛江塘出发,向东行驶1676公里,就到了位于“三岩片区”的昌都市贡觉县雄松乡。
“三块石头支口锅,四面秃墙搭个窝”,在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横断山区,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达40%。
普玛江塘乡和雄松乡,是西藏贫困的缩影。
山南市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参与种植沙棘林的村民代表在沙棘林里留影(2017年7月11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在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尹分水看来,西藏的贫困状况可以用“广、大、高、深、难”来形容。
“西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占比大,扶贫成本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巩固脱贫成果也难,脱贫攻坚前全部县(区)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县(区)达到47个?!币炙?,作为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面积最大的地区,这里脱贫难度之大,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
要解决西藏绝对贫困问题,需要前所未有的魄力与智慧。
从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到一望无垠的藏北草原,从千沟万壑的藏东乡村到遥远壮阔的“天上阿里”,脱贫攻坚都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珠峰海拔5800米至6500米的冰塔林(2020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基本支撑。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00多个,带动23.8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益农牧民群众超过70万人。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关键之举。搬迁26.6万贫困人口,占农牧民总数的近10%,超过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有效杠杆。依托国家草原生态?;げ怪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资金,落实专兼职生态补偿岗位65.5万个。
……
春风消融了冰雪,传递着一个个脱贫故事——
普玛江塘乡的村民索朗多吉说,作为辅警他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妻子织氆氇(一种毛织品)每年有4000多元收入,再加上生态岗位、草场补贴等,全家年收入近3万元。
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的一个边境小康村(2020年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雄松乡的次仁多吉已经搬到了位于较低海拔地区的新家。“房子宽敞明亮,我还开了间茶馆,每天有几百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次仁多吉说。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被称为“三人乡”。得益于脱贫攻坚,如今的玉麦发展显而易见:通了路,走出大山更加便捷;有了网络,小卖部也能用微信支付;通了电,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新搬入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居民在往新家搬藏式柜子(2019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阿里地区的楚鲁松杰乡,位于祖国最西端的边境,平均海拔约4100米,每年大雪封山时间长达半年。
楚鲁松杰乡党委书记罗绍勇说,这里距首都北京超过5000公里,但国家的发展没有落下任何一个角落和任何一个人,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帮扶下,470多名群众已脱贫。
西藏的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因贫施策带来的获得感。
今年43岁的索巴塔次来自昌都市丁青县,去年在县人民医院免费筛查中确诊为包虫病患者,经过手术目前已经痊愈。他说:“幸亏有‘健康扶贫’政策,我能免费检查、免费治疗,住院不用垫付一分钱。”
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包虫病血清检测(2018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曾经在西藏广为流行,是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西藏统筹农牧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政府财政三方面资金,保障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不出藏、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2017年以来,西藏统筹调动3000余名区内外医务人员、近500名医护专家,完成全区300多万人口的全人群筛查。目前西藏包虫病人群患病率已基本接近全国平均人群患病水平。
告别了贫困,好日子就在前方。
凝聚磅礴伟力——干群同心战贫“拼”出小康画卷
从滇藏线进藏,一定会经过盐井,它位于澜沧江畔、茶马古道上。
31岁的果拉卓玛在这里开了一家“藏家乐”,经营着一道当地特色美食——加加面。
“藏家乐”是一座两层小楼,每到中午便坐满了人,大家都冲着“加加面”而来。
迎着脱贫攻坚的春风,2017年盐井古盐田启动创建5A级景区,国内外游客涌入,盐井成了昌都的游客集散地。
“这两年,来西藏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前期受疫情影响生意曾有所下滑,随着疫情好转现在一天至少能卖出2000碗。”果拉卓玛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命运要靠双手来改变,幸福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p>
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贤村的门巴族居民庆祝乔迁新居(2019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每一个贫困户都在拼搏。
同样拼尽全力的,还有成千上万党员干部。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距离拉萨17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札达县底雅乡干部赤列旺姆克服路途遥远且路况差的实际困难,走遍了全乡所有村、小组,记录脱贫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笔记本留下了好几本。
“每次看到脱贫群众的笑脸,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赤列旺姆说。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那曲市双湖县措折罗玛镇罗玛尼直村扶贫干部次旦久美,近几年奔波在扶贫一线,2018年在前往村委会途中,突然晕倒,将生命奉献给了扶贫事业。
奔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一面旗帜。众多的党员干部奋斗于苦寒之地、群山之间,扎根在牧区、生活在农家,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诠释着对奋斗必胜的信念。
来自那曲市双湖县的搬迁村民赞琼(右二)和妻儿一起,陪老父亲聊天(2020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到目前,西藏连续九批选派干部二十多万人次,深入全区的村居开展驻村工作。连续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村居全覆盖。先后有数十名党员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
在西藏干部群众的背后,还有来自全国的大力支援。
1994年,中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17个对口援藏?。ㄊ校┘?6家对口援藏央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给资金、建项目,到培育产业、经济合作、技术支持。
20多年来,援藏工作不间断接力。尤其是2016年以来,累计签约项目247个、资金近350亿元,累计援派2500多名医疗人员和支教教师进藏帮扶。即便是今年遭受疫情重大影响,来自湖北省的援藏工作队,仍然克服困难,全方位、深层次、体系化推进鄂藏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增强受援地经济发展动能。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西藏和全国人民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奔小康。
拼版照片:右图为山南市克松社区居民达瓦展示他的“四代”藏式房;左图为达瓦展示新房平安和谐户的牌子(2020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创造反贫奇迹——历史性跨越彰显制度优越
在2016年至2019年的省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西藏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好”,是始终保持在第一方阵的省份。
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说:“西藏告别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辉煌的有力见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p>
西藏脱贫攻坚,在“世界屋脊”筑起了生态文明高地,在高原上生活的各族群众享受到了保护生态带来的红利。
山南市扎囊县植物种苗繁育基地里,阿扎乡的村民正在这里忙碌。这个面积近万亩的生态扶贫项目落地后,周边贫困群众将自家的土地流转过来获取租金,同时还来到这里打工,挣一份工资。
在扎囊县羊嘎藏帽加工厂,藏族姑娘在试戴传统藏帽(2018年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在种苗繁育基地工作的卓玛曲吉说:“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让家乡更绿了,感觉心里特别美?!?/p>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把生态补偿作为一项重要的脱贫抓手,累计安排生态岗位补助资金79.86亿元,农牧民不再和大自然抢饭吃,而是吃上生态?;し?。
西藏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改变了农牧民的命运。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我们村脱贫啦!”洛扎县边巴乡雪玛村村委会主任丹增卓嘎说,“我发自心底地觉得我们普通群众就是新西藏的主人?!?/p>
在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旦增曲珍(左)给新房献哈达(2019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同样是“新西藏的主人”,错那县门巴族群众边巴占堆的感受更深。门巴族是我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跋敖阶苁榧撬担哑?、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说明总书记始终把我们放在心上。”边巴占堆说。
脱贫攻坚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学专家郝亚明说,西藏的脱贫攻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生动地阐释了道路自信。
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的双湖县已经顺利脱贫,县委书记杨文升说:“在这样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脱贫难度大的地方能够实现脱贫,放眼全球,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
拉萨拉鲁湿地风光(2019年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后,更宏伟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建立防返贫帮扶机制。对已脱贫的群众和边缘人口中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全面排查,关注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制定帮扶救助措施。在波密县,今年初投入50万元资金,为2.5万名农牧民购买了“防返贫?!北O眨し琅┠撩褚虿∫蛟址灯?。
——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效。壮大农牧产业经济效益,把产业基地发展起来,把合作社带动起来,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发展农牧区产业。
——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首批摘帽县中开展试点,整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解决相对贫困难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2020年8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克松村,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藏式楼房错落有致,这里去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万元。曾经一出生就是农奴的索朗顿珠感慨说:“今天的好生活,过去做梦也想不到?!?/p>
经历民主改革,决战脱贫攻坚。雪域高原,换了人间?。ú斡氩尚矗撼律胁?、刘洪明、李键、唐弢、王炳坤)